常州第一所大学的创建

   发布时间: 2018-03-25    访问次数: 261

     1981年,江苏化工学院(今江苏工业学院),定址常州创建。这是常州有史以来第一所国家正规大学,全市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这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市委研究决定我去参加筹建工作。我们常州,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素有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之美名。可是遗憾的是,在常州周边城市都已建有一所或多所正规高等院校,唯独常州仍为空白。现在好了,常州也终于有大学了,这是常州人的一件大事、喜事。“五一”节刚过我即去江苏化工学院筹建处报到。市委已正式行文组建了筹建处领导班子,主任徐爱如(原常州市建工局党委书记)、副主任徐国权、徐子龙(均系部队转业团职干部)和我本人,共4人组成。大家对我们昵称“三徐一陈”。随后,还从机关、学校、工厂抽调了10多名中层干部充实到筹建处工作。我主要协助基建,着重负责无锡分院搬迁。
    筹建处担负着十分艰巨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为9月份准时开学创造一切必备条件。届时,无锡分院有300名大四学生,加上81级300余名新生要来新校址上课。当时突出的任务有三大块:一是基建,盖新校舍;二是搬家,无锡分院从无锡马山迁来常州;三是调配师资力量。
    基建工作,千头万绪,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常州市将西郊机场路市委党校拿出来,全部划给化工学院使用,又在党校周围征用土地300亩,作为学院第一期建设使用。筹建处为了确保9月准时开学,在学校新址必须突击建造并提前完成6000平方米2幢学生宿舍楼兼临时教室,在花园新村必须突击建造并提前完成6000平方米2幢教工宿舍楼。同时,要毫不迟疑地开工建设学生食堂楼、教学大楼、实验大楼、行政大楼、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和综合服务大楼等约2.5万平方米的一批建筑物,以及在花园新村继续扩建一批教工宿舍楼。一时间,调集了10多支建工队伍,数百名建筑工人在学院工地施工。此时,适值盛夏酷暑,大家顾不上天气炎热,汗流浃背,个个干劲十足,工作不计时间,没有星期天休息,连续作战,日夜奋战,没有人叫苦叫累,为了一个目标,一切为9月上旬能准时开学而奋斗。
    无锡分院搬迁工作同样艰巨、细致复杂。为了不使国家财产因搬迁而受到损失,我多次奔赴无锡分院察看,会同分院领导共同商量搬迁方案和交接细节。要求分院方面切实做好财产清点,登记造册,成件包扎,组织好运输车队,做到轻装轻卸,避免丢失损坏。常州方面,负责接受,照单验收,签发回单;组织力量将所有物品及时搬运,不在露天过夜,避免日晒雨淋,课桌进教室,床铺进宿舍,图书资料进馆室,实验仪器设备进屋及时安装调试。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顺利完成了无锡分院的搬迁工作。
    筹建处在常州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实现既定目标。1981年9月8日,成功召开了江苏化工学院成立大会暨新学期开学典礼,江苏省副省长杨泳沂到会讲话,由中联部李一氓部长题写的“江苏化工学院”校牌正式揭牌悬挂。省化工厅、教育厅的领导、常州市四套班子的领导、全省各高校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和知名文化人士代表共200多名宾客到会祝贺。至此,筹建处的工作得到了实践检验,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大家深受鼓舞。
随着学院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的建立,筹建处这个机构随即自行撤销,其原有工作任务全部归属学院有关职能部门承担,学校从此步入“一边教学,一边建设”轨道。我本人则就任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开始从事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长达9年,至1990年返回常州任职。
    改革开放三十年,如今江苏工业学院也已到了“而立之年”。三十年来,学院几度变迁,不断向前发展壮大。198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定址常州;1990年与中石化联合办学,1992年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隶属于中石化;1998年改制,仍隶属于江苏省,明确为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2002年改名为江苏工业学院,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学院现在占有土地面积1600亩,在校学生16000人,教职工1100余人。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六大学科门类,设有10个学院、42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至2007年,已为国家输送合格毕业生18000余人。这就是常州第一所大学今日之辉煌!
                                                                                     (陈继云作者系原江苏化工学院宣传部部长)


常州大学40周年校庆办公室
地     点:常州大学武进校区文正楼601室
联 系 人:刘  峰   王金立
联系电话:0519-86330078   86330240(传真)
联系邮箱:xq40@cc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