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创办过程中的三位“贵人”

   发布时间: 2018-03-25    访问次数: 983

学校创办过程中的三位“贵人”


郭文昌

  

作为常州大学首届毕业生,我有幸经历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无锡分院、江苏化工学院初创时期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并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常州市化工局下属工厂,后又调到化工局机关工作,成为常州市化工局机关里第一位江苏化工学院毕业的大学生。

我在市化工局机关工作期间,经常到江苏省石油化学工业厅(以下简称:省石化厅)开会和办事。当省石化厅的老领导、老同志得知我是江苏化工学院首届毕业生时,常常会说起惠浴宇省长、胡萃华厅长和顾静副厅长创办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无锡分院及江苏化工学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使我得以较早了解江苏化工学院的创办情况,由此对创办母校的“贵人”充满钦佩和感激之情。

江苏化工学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了三位“贵人”持续三年不懈努力,才得以成功创办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无锡分院,也才有了后来的江苏化工学院。这三位“贵人”是谁呢?他们是时任省长惠浴宇、省石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胡萃华和省石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顾静。

惠浴宇,男,1909年7月出生在江苏灌南县,师范毕业生, 1928年7月参加革命并入党,先在上海从事党的学生和地下工作,1939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到苏北抗日根据地从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担任苏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后担任苏州市委书记,1955年2月至文革前担任江苏省省长,文革后担任省委书记(当时有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12月再次担任江苏省省长,担任省长共计15年,是担任江苏省长时间最长的省长,1982年7月主动退居二线后任中顾委委员,1989年7月8日在南京逝世。他是党内的知识分子,著有《惠浴宇文存》、《写心集》、《朋友人》等。


惠浴宇与夫人顾静

胡萃华,女,1923出生于江苏常州,1937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1978年任江苏省石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胡萃华

顾静,女,1922出生于上海,1940年参加革命、入党。1941年在苏北抗日根据地与惠浴宇结婚,1978年任省石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

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决定恢复高考,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考。据历史资料统计,1977年10月报名人数高达570万,12月份全国统考,录取27万人(含第二批扩招的5万名学生),录取率为4.7%。

1978年2月,教育部根据中央的部署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原有的大专院校在77级招生数量的基础上,为国家百废待兴的建设再扩大招生人数,使更多的知识青年有机会进高校深造。江苏省委积极贯彻国家扩大招生的精神,决定在全国统一高考的考生中再扩招一批化工和电子计算机本专科学生。

1978年2月,省石化厅厅长胡萃华和副厅长顾静(当时在厅里分管教育和科研工作)得知大学扩招的信息,立马想到抓住大学扩招这样一个契机乘势而上,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战略部署,委托南京化工学院为江苏省培养500名化工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南京化工学院作为化工部直属院校,1978年招生规模仅仅只有400多人,预计将来毕业分配到江苏省的名额不会超过50人,这与江苏石油化工大发展需要的化工科技人才数量相距甚远。限于当年办学条件和管理体制,南化很难做到专门为江苏省培养委托大学生。但是,它毕竟地处南京,江苏省坐拥地利人和,而今正逢天时,若能借助南京化工学院这块牌子成立分院,专门为江苏省培养化工科技人才,就能大大推动江苏石油化工事业的大发展。

这可是一个实实在在难度很大的举措,需要请示省委同意后才能实施。主意既定,顾静回家后就向其爱人——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和省革委会副主任惠浴宇,说起全省化工科技人才极其缺乏的苦衷,并郑重其事说起她和胡厅长商量想借用南京化工学院牌子办分院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设想。

惠浴宇书记既是1928年入党的老革命,又是师范学校毕业和经过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培养的党内政治理论和文化水平很高的干部,历来重视教育和知识分子工作。当时,江苏省委正在考虑如何创造性地贯彻国家扩大招生的文件精神,与在江苏省大专院校商量,为江苏石油化工和电子信息工业的全面发展培养一批科技人才。省石化厅党组这一办学设想,恰与省委想法不谋而合,惠书记当即表示完全支持并嘱咐他们立即制定办学方案并向省委请示。省石化厅的请示,很快就在省委常委会上通过。根据惠书记的安排,省石化厅两位女厅长专程到南京化工学院,与学院领导专题研究办学事宜,达成如下意见:一、以南京化工学院分院的名义扩招化工专业本科生500名;二、具体办学事宜由省石化厅全面负责;三、学生毕业后由省石化厅统一分配;四、教学上由南京化工学院指导和帮助。

1978年3月17日,省石化厅党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创办分院的具体事宜,根据全省石化工业今后的发展、地区布局和办学条件,初定在南京、无锡和连云港办三个分院。南京分院办在南京化工学校内;无锡分院由无锡市化工局负责组建和筹办,并先在无锡市化工“721”大学内办学;连云港分院由于所在地领导不重视而未办成。在得知无锡市化工局即将筹办无锡分院,时任常州市化工局局长马申扬、副局长蒋光前当即于3月20日向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汇报,请求市委同意并争取在常州开办分院。常州市委研究后同意并给予支持。

3月22日,常州市化工局副局长蒋光前、局技术科科长周祥生带着在常州化工厂办学的初步方案,赶赴省石化厅向胡厅长和顾副厅长汇报,表明常州市委请求开办常州分院设想并请求省石化厅同意,同时承诺具体办学事宜在常州市委领导下由常州市化工局承担。两位女厅长被常州市委的决心和部署所感动,厅长当场表示,我是常州人,理应为家乡发展做些工作。接着省石化厅专题研究在南京、无锡、常州办三个分院的详细方案,与省教育厅衔接,完善方案后上报省委。

1978年3月底,经省委和省革委会同意,省教育厅和省石化厅联合发文,确定在南京化工学院名下建立三个扩招分院,即南京分院、无锡分院和常州分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78年510日,无锡分院在锡惠公园忍草庵(原无锡化工局“721大学”)举办开学仪式。522,常州分院在常州化工厂会议室举行成立大会暨开学典礼。从此,当年春天扩招的297名学生在无锡和常州两个分院开始了艰苦和紧张的学习生活。

常州分院为何会办在常州化工厂内呢?据时任常州市化工局技术科科长周祥生告诉我:首先,当年常州市化工局的主要领导都曾在常州化工厂担任过领导,负责具体筹办分院事宜的周祥生科长就曾是常州化工厂副厂长,在常州化工厂筹备可谓得心应手。其次,当时常州化工系统没有“721”工人大学,常州化工学校因“文革”停办(后于1978年9月恢复),而常州市化工厂是当时化工部重点企业和常州市石化工业最大的企业,有无机的烧碱和盐酸、有机的苯乙烯和化工机械三大板块,而且烧碱和盐酸产量规模居江苏省内第一位,便于学生学习和实习。再次,常州化工厂内有大小会议室,宿舍、食堂、浴室等辅助设施完全可以满足分院师生的需要,所缺教室可将厂内自办幼儿园进行改造后即可满足教学需求。事实证明,常州分院办在常州化工厂内,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条件远远好于无锡分院。

转眼到了1978年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因条件所限没有招生。1979年春,招生近在眼前,两个分院仍不具备条件,再次面临夭折的危险。期间,省石化厅千方百计解决办学中的困难,同时积极努力向上争取继续招生。

1979年5月26日,省革委会批准撤销南化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无锡分院搬迁到位于无锡郊区马山的无锡市“五七干校”继续办学。1979年9月,无锡分院获准招收79级新生有机和化机专业共62人,两级学生合计359人。10月16日,无锡分院在马山(马山镇历史上归属武进县管辖,1953年6月划归无锡市)新校址举行第二届新生开学典礼,省石化厅胡厅长亲临分院参加开学典礼并讲话。她勉励分院师生要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了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工作和勤奋学习。同时告诉我们,省石化厅正在考虑学校前途和发展问题,这给我们当时处于办学低潮的师生莫大的鼓舞。至今,胡厅长发自肺腑的话语让我记忆犹新。

自从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常州再次成为江苏省辖市中唯一没有正规大学的城市。这与常州这个千载读书和文人辈出之地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称,更是赶不上常州快速发展的工业城市和明星城市的迫切需要。此时,省石化厅切实感受到办南化无锡分院不是长久之计,开始产生自己独立办学的构想,于是三位“贵人”反复酝酿,拟由省政府负责将无锡分院创办为江苏化工学院。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等闻风而动,主动上门与省石化厅胡厅长和顾副厅长商谈,请求将筹建中的江苏化工学院迁址常州办学。常州市委研究办学事宜由时任市委副书记吴文英(后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和副市长孙维峰负责,同时承诺将常州市委党校划拨给学院使用,抽调常州市建设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徐爱如(后任江苏化工学院副院长)担任基建领导小组组长并负责基本建设。

为此,惠省长专程到常州调研创办江苏化工学院的可行性。他在听取常州市委汇报后,又到市委党校实地察看。回南京后,惠省长亲自召集省计委、石化厅、教育厅和常州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开会,会商在常州创办江苏化工学院事宜。会议一致同意常州市委市政府的请示,并于1980年12月29日由省政府向教育部并呈国务院请示,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创办为江苏化工学院。

要将分院创办为独立的本科学院,必须经过教育部同意和国务院批准。问题的症结在于,尽管当时全国只有7所化工学院,但江苏省已有南京化工学院,若是再批准创办江苏化工学院,很容易让其他省市自治区有意见。因此教育部以江苏省已有南京化工学院为由迟迟不批。这时,省石化厅胡厅长和顾副厅长经过反复商量,认为只有请惠省长出面找教育部部长蒋南翔(1913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历史上宜兴归属常州,1933年入党,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曾在惠浴宇领导下开展学生运动,1979年2月-1982年5月担任教育部部长)做工作,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惠省长利用到北京开会的机会亲自赶到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的教育部,找到当年的部下蒋南翔部长当面强调江苏石油化学工业大发展急需大量科技人才,仅仅依靠南京化工学院每年给予江苏几十名毕业生实为杯水车薪。惠省长对蒋部长说,你只要批个办学资格给我,其余人财物由江苏省政府解决。回南京后,惠省长又几次亲自打电话催蒋部长批复,反复说明江苏发展需要人才、常州没有大学,同时省政府全力支持办学,不要国家财政拨款,只要国务院批个办学的资格。1981年5月初,学校又面临新一届学生要确定招生计划,而教育部还是不同意创办江苏化工学院。此时惠省长真的发火了,在电话中正告蒋部长,你作为常州人,却不为常州没大学心痛,将来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接着,惠省长更是放下狠话:我们几十年的革命情谊,你还认不认;我这个老领导,你还认不认;我这个家乡……父母官,你还认不认?!我告诉你,我已向中央打报告要求退居二线,而创办江苏化工学院是我退居二线前、同时也可能是我这辈子要办的最后一件大事。然后,惠省长未等蒋部长长段解释讲完就挂断了电话。

也不知是老省长的狠话起到关键作用,还是蒋部长终于触动了家乡情结,此后不到两个月的1981年7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创办江苏化工学院。至此,学院的资质、经费、师资和校舍等办学前途问题都迎刃而解。当时,我们全校师生先是从《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看到了报道,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困扰我们三年之久的学院和毕业文凭的正规等一系列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就连同学们的亲友也都为我们感到高兴。

可以说,没有三位“贵人”持之以恒的努力,特别是没有惠省长大力支持,就没有江苏化工学院的诞生,就没有后来的江苏化工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江苏工业学院,就没有今天这样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等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常州大学。退居二线后,老省长仍然关心和惦记江苏化工学院的发展,曾在母校成立8周年时(1986年5月)和10周年(1988年5月)亲临学院发表重要讲话。我由于在常州工作,又是首届校友,有幸参加了8周年和10周年纪念大会,当年老省长的谆谆教诲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为了感激学院创办过程中的这三位“贵人”,学院领导常去南京老省长家拜访,向老省长和顾副厅长汇报学院发展的情况,请老领导给予指导。惠省长去世后,学院领导仍常去南京老省长家,向顾副厅长汇报学院发展情况并请她常到学院走一走,看一看。同时,学院领导也常去南京胡厅长家拜访和汇报学院发展情况。

树高千尺总有根,喝水不忘挖井人。我想,我们常州大学的师生一定要铭记学校创办过程中的这三位“贵人”,特别要感谢惠省长把创办江苏化工学院作为他这辈子要办的最后一件大事的情怀。在此我诚恳和由衷地建议常州大学在校园中树立惠浴宇省长铜像,让常州大学的师生永远缅怀老省长创办江苏化工学院的丰功伟绩。


说明:本文所述的人和事,都是当时在省石化厅和常州市化工局的老领导和老同志对我口述的。时隔多年,我的记忆和追述难免挂一漏万甚至有可能会有偏差,这是要请大家原谅的。在此,我也真诚感谢那些曾经为常州大学一路走来所作出重大贡献的各位领导、老师和校友,我由衷地感谢和真诚地祝福你们。


注:作者系原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77级学生


常州大学40周年校庆办公室
地     点:常州大学武进校区文正楼601室
联 系 人:刘  峰   王金立
联系电话:0519-86330078   86330240(传真)
联系邮箱:xq40@cc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