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化院二十年

   发布时间: 2018-03-25    访问次数: 484

我与化院二十年


徐立青


我和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有缘,自1978年进入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的前身——“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以来,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个春秋……

二十年前的清明时节,21岁的我在无锡轴承厂锻工车间挥动大榔头。当我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从邮递员手中接过录取通过书时,仿佛身在梦中。这一纸通知书,将我以后的命运和化工学院紧紧的连在了一起。5月2日,我到了设在无锡惠山半山上的忍草庵——“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报到,拿到了序号为001号的学生证。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一座破旧的尼姑庵,门旁有一个篮球场,门口挂着“无锡化工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牌子,里边堆着石灰纸筋,空地上几个瓦匠正在忙着砌砖……。尽管当时的条件十分简陋,我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上大学了!

1966年,我在读小学二年级时,国家进入“文革”十年动乱阶段。1972年初中毕业,由于家庭出身问题,没有资格进高中,就到工厂办的技工学校学习钳工,半工半读,先后在厂里待了六年多。“文革”期间,我先后自学了当时高中的一些课程和若干本自学教材。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校招考,所有有志学习的青年都可以报名,但由于当时江苏省主管教育的领导的指导思想的“左”的倾向,一大批考试成绩不错,但非工农家庭出身的考生被关在了大学门外。1978年初,一方面尽量利用原有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根据需要新办了一些学校,我们这所学校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办起来的。

从艰难岁月中走出来,学子们聚集一堂。紧张的学习生活使我意识到,理想的风帆已经升起,自己要努力啊!我的基础特别差,要赶上同学们,自己这只笨鸟,必须先飞。那时,没有晚会,没有郊游,没有录像室,更没有台球室。我们必须抓紧一切时机学习,因为学习的机会太珍贵了!我是走读生,每天骑车到校学习,当时无锡的各种车辆比较少,可以在路上一面骑车一面背英语单词;从停自行车的地方到学校还有十分多钟的山路,爬山既是锻炼身体,也是背单词的好时间;在大一时,我们将《高等数学习题集》的2132个题目都过了一遍,曾有一个下午做108个微分题的记录……

当时我被编在化机772班,我们班第一任班主任就是现在院工会副主席张树人老师。他不仅鼓励我们努力学习,而且对我们的生活非常关心。记得第一学期末,将近考试的时候,我因腹泻住进医院挂盐水,心中正担心第二天无法去考试,没想到张老师到医院来看我了,说如果我明天还不能去学校的话,他会帮我请假并作相应安排的,他还给我讲了同学们努力学习的故事,给我带来了许多安慰。

1981年,我考取了北京化工学院技术经济专业的研究生,成为江苏化工学院(1981年7月更名)考出去的第一批研究生之一。我在北化学习期间,母校对我一直十分关心,多位院领导曾到北化看过我。1984年4月,当时的徐爱如副院长和人事处的郑琼等出差到北京,告诉我,学校将成立管理系,我的专业在母校也有用武之地,希望我毕业后能回母校。由于当时母校属省石化厅,而北化属化工部,我回母校的分配渠道不畅。当时的孙载坚副院长亲自写信给他在化工部人事司任职的学生,让化工部同意放我。在母校的深情感召下,我决心回母校任教,用自己的青春和努力来回报母校的培养。

回想这些年来我的种种进步,每一步都离不开母校的关怀和培养。我在21岁的时候,在惠山加入共青团。1985年,在常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母校在1989年送我到伦敦经济学院进修,1991年,让我到长江化工厂当副厂长,经受实践工作考验。1994年,学校让我主持管理系行政工作,使我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1996年,又是学校同意我报考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给了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在今年我因车祸受伤之后,又有多位院领导到病房看望。暑假后,学校为了让我集中精力完成学业,养好身体,同意免去我行政职务……

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依然年轻,依然执着,依然真诚。对人真诚,对母校真诚,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真诚。我和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确实有缘。


(摘自1998年11月15日《江苏石化学院报》第160期第三版)


常州大学40周年校庆办公室
地     点:常州大学武进校区文正楼601室
联 系 人:刘  峰   王金立
联系电话:0519-86330078   86330240(传真)
联系邮箱:xq40@cc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