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化工学院前史纪略

   发布时间: 2018-03-25    访问次数: 510

江苏化工学院前史纪略


孙盘兴  朱净之


本文忠实地记述了江苏化工学院正式建院之前的艰难曲折的创业史,谨以此作为献给十周年校庆的一份薄礼。


应运而生


由于十年浩劫造成了人才培养的一段空白,一九七八年初,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大专院校扩大招生数量,使更多的青年进高校深造。三月十九日,无锡市化工局接到省化工厅的电话:省里决定扩大高校招生,准备在无锡开办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是否愿意接受,明天派人来厅商定。局党委书记施乐尧同志当即果断决定:“向省厅回话:可以办,明天派人去!”

翌日,无锡化工局派干部赴省受命,商定首届招生200名。不久,江苏省高教局和化工厅发出《关于一九七七年省化工系统招收新生的学制和待遇问题的通知》,决定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分院招生300名,无锡分院招208名,常州分院招生92名,学制四年,本科待遇,毕业由省化工厅统一分配。

任务接下来之后,施乐尧等给无锡市委作了汇报,并决定先依靠化工局的力量办起。市化工局长李广赞同施的意见,化工局很快成立了以李广为组长的建校筹备小组,一面派人去南京招生,一面拨款采购,紧张地敲打起开张锣鼓。从三月二十一日成立筹备组到五月二日学生报到,仅仅四十二天!校址就设在惠山的忍草庵。这里原是化工局“721”工大,现在让一大批新大学生挤进来,真如鸠占雀巢一般。

五月十日,“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成立和开学典礼”大会在忍草庵小院内举行。首届学生204名,设基本有机合成和化工机械两个专业。分院领导小组成员先后任命的有常焕文、洪奇、金延、徐野、李惠进等。

开学伊始,百事待举,困难比想象的大得多。在庵堂和简易棚内,学生的课桌是安放下来了,但是原有的十七名教师虽已超负荷运转,仍然承担不起全部的教学任务。数学课教学形不成系统,只能分章分节分人轮流上课讲授,支离破碎,濒于瘫痪;化学教学最重实验,可是连简单的实验也做不出来。为此分院领导八方求援,引进、调配、聘请教师,把五间食堂改作实验室,另搭简易棚权作食堂。学生宿舍拥挤不堪,有一间房子住了二十六名男生,双层铁床紧挨着,人只能侧身进去,盛夏季节,十公尺之外就能闻到汗臭。学生中的警报接二连三地传进了形如蝎炉的院领导办公室:教室顶上的油毛毡被风刮走了;某同学的家长来看孩子,见上的是这样的“野鸡大学”难过得哭了;好几个男生中暑昏倒了;小铁塔没水了,排着长队的学生焦急地等水洗涤……

越是在艰难的时候,人的积极性往往越高。几十名教职员工,硬是发挥闯劲、韧劲和拼搏精神,群策群力地把分院的旗帜坚定地打着,基本上保证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业。这一届学生的素质好,虽然他们都是从第一次招生落榜生中选择出来的,但大都务过农,插过队,优越感少,现实感强,学习热情高,知识吞吐量大。生活上,粗茶淡饭,甘之如饴;学习上,他们含英嚼华,惜时如金。山窝窝,破小庵,新大学,体现着我们这个获得新生的古老民族强烈的复兴和自强精神。

在无锡化工分院匆促诞生的同时,常州化工分院也呱呱坠地了。原来省里扩办化工高校并未瞩意于常州。好在常州人信息灵敏,市化工局不失时机地派人赴省请命,果然得到认可,批准常州化工分院招生92名。常州市委从化工、纺工、教育、交通几个系统抽调来37名教工,动员化工企业捐献了一批桌凳,靠常州化工厂的幼儿园和一幢宿舍楼,挂起了“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的牌子。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常州分院举行了开学典礼。李清、羊淇、徐国权先后被任命为分院领导成员。

襁褓中的常州分院和无锡分院有着同样辛酸的命运。师资问题、经费问题、设备问题、校舍问题、立户问题、业务领导问题、今后前途问题,像一块块沉重的巨石,压在创业者和莘莘学子的肩上。


逼上梁山


锡、常两个分院,如同患难与共的孪生兄弟,在奶水不足的母亲的抚养中经历了一个寒暑,快满周岁了。原来的困难依然十分严重,第二届招生问题又迫在眉睫,两分院面临夭折的危险。怎么办?一份份“紧急报告”、“联名信”投向省市领导,请求从速解决。当时,省里特别是化工厅的胡萃华厅长、顾静副厅长,态度是坚决的、积极的;而两个市的领导则疑虑重重,举棋不定。省领导当机立断,决定建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将常州分院并入该院。分院实行双重领导,以省为主,学制四年,规模为1200人,毕业由省统一分配。

合并后的无锡化工分院,决定从惠山忍草庵迁到太湖马山原市“五·七”干校校址。这一年招收学生62人,有机合成和化工机械各一个小班。两届学生共359人,在马山新校举行了第二届开学典礼。

为了加速无锡分院的建设,一九八O年一月七日,省委组织部批了分院党委,施乐尧任书记兼院长,徐野任副书记,洪奇、金延、李惠进三同志任副院长、党委委员。

在分院党委的有力领导下,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开创分院的新局面。其时,物质生活条件仍旧是艰苦的,肉和豆制品都吃不上,小家庭买一次煤要动员一家人去一公里外拉运,由于供不应求,往往排几次队买不到一块煤球,供电、供水也时断时续。人,在患难的时候更能唤起心灵的真善美。在马山,干群之间,师生之间,邻里之间,感情特别融洽,教学相长,友爱互助,相濡以沫。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奋斗,分院党政和教学业务工作机构先后建立了,80万元基建投资批下来了,图书、仪器、设备一批批购进来了,师资力量加强了。到一九八一年上半年,无锡分院已发展到在校生439人,两系一部十七个教研组,拥有教职工186人,实验室八个,藏书三万册。一所新大学已初具形态,与忍草庵时期相比,马山已经是另一层天了。


龙城宏图


马山虽有湖光山色,环境幽静美丽,但在当时条件下不是办大学的理想之地。孤立于万顷碧波中的马山,有点像“世外桃园”,信息不灵,物资供不上,社会服务近于空白,以致学术交流,柴米油盐,卫生医疗,子女上学等等,成为天天要解决而天天解决不了的难题。尽管领导者做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工作,但是精神的作用毕竟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因此,不少教工和学生向省、市甚至中央写信,要求把学校搬回市内。然而,分院迁回市区的请求,不符无锡市开发马山的战略意图,所以,市政府迟迟不肯点头。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方案在常州酝酿着。由于轻易地把常州化工分院拱手让人,大大违背了市民心愿。又由于常州没有一所正规大学,与发展中的常州地位不相称。常州人民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积极向省提出要求,希望国家在常州办一所正规大学。根据常州市的要求,一九八O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省政府决定,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改名江苏化工学院,报国务院审批,同时决定将学院从无锡迁往常州建设新校址。江苏化工学院建院于常州,其间得到惠浴宇省长的亲切关怀和果断决策,他说过:“办江苏化工学院是我这辈子要办的最后一件大事。”

化院迁常决定以后,常州市委积极筹备,决定让出市委党校给化院扩建,并征得省化工厅党组同意,先后任命徐爱如、徐国权、陈继云、徐祗龙为江苏化工学院常州办事处正副主任,负责建院筹备工作,常州办事处为新院址的改造、建设、安装和布置而废寝忘食,使尽全力,徐爱如主任更立下汗马功劳。一九八一年六月中旬到七月底,无锡分院顺利地完成了搬迁任务。七月一日,江苏省政府正式颁发启用“江苏化工学院”印章,九月十日,省委批准建立中共江苏化工学院党委,任命施乐尧同志为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朱永同志为副院长,徐爱如同志为副书记兼副院长,徐野同志为副书记,孙载坚同志为副院长。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七日上午,“江苏化工学院成立暨开学典礼大会”隆重举行,省、市领导参加了典礼。满座嘉宾,胜友如云,预示着化院蒸蒸日上的美好前程。是日下午,常州市委副书记吴文英代表市委和市政府,在红星剧院举办了“庆祝江苏化工学院成立联欢大会”。

至此,江苏化工学院的创业史结束了前史阶段,翻开了开拓发展的新篇章。


(摘自1988510日《江苏化院报》第10期第二版)


常州大学40周年校庆办公室
地     点:常州大学武进校区文正楼601室
联 系 人:刘  峰   王金立
联系电话:0519-86330078   86330240(传真)
联系邮箱:xq40@cc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