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难

   发布时间: 2018-03-25    访问次数: 573

万事开头难


——回忆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初创时的艰难步履

施乐尧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初具规模。全院已有土地面积(不包括教工宿舍用地)420余亩,在校学生近3000人,有七系19个专业,科学研究、教学实验设施基本适应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田径场和室内体育馆,校园环境幽美,花草成片,景色迷人。开始今天的同学们可能并不了解,它的前身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在它初创阶段经历了哪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及它是怎样在克服困难中前进的。
一、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的1978年3月19日,江苏省化工局(当时还未改厅)给无锡市化工局打来电话,传达中共江苏省委决定:为适应江苏工业的发展需要,在化工、电子方面要新办几所高校。省化工局决定在无锡市化工局一所中专(当时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基础上办一所化工学院,学制四年,为本科院校,要求第二天就去南京招生,当年招100名。第二天(20日)即派人去南京,一到省化工局,局领导讲:考虑连云港目前办化工学院有困难,所以原定连云港招100名学生指标加到无锡,这样无锡共招生200名学生。去招生的同志随即打电话回来,我们一方面感到形势发展需要,同意增加100名学生;另一方面感到当时无锡的化工中专办在锡惠公园的惠山半腰的忍草庵内,仅有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而且当时还有在校学生40多名,再增加200名学生,教室、宿舍、运动场地以及吃饭地方都很困难。所以,当晚即去找市委领导汇报,请示解决校舍问题。谁知市里个别领导不支持,我想:省里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决定办大学,省里会支持的,问题是在创办时期有困难,要我们想办法。第二天(21日)早上一上班就开局党委会,经过热烈讨论,统一了几点认识:1“文化大革命”已结束,被破坏的经济急待恢复和发展。2化学工业也需要恢复和发展,南京正在新建扬子石化公司,需要大批化工技术干部。3无锡的化学工业有一定基础,也要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产品也需要改造和提高,这些都需要化工技术干部。4从整个国家来说,没有科技干部,国家的经济建设是没法搞上去的,人民群众也只能过贫穷生活。所以,培养科技干部是发展经济的关键。当然,办一所化工学院需要多少钱,还没有数。省里决定要我们办化工学院,经费、物资省里会考虑的。问题是省里目前没有现成的经费、物资等。请求市委,市里也有困难。因此,化工学院初创时期的经费、物资只能靠我们自己想办法。认识统一了,大家一致同意局长李广同志当组长,成立一个由组织、财务、供销、基建等几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参加的筹建无锡化工学院领导小组。这样在集体领导下,调人、筹钱、筹物、搞临时性的基建,都能一步到位,各负其责,分头去做。所以在短短的时间里(5月2日学生报到,5月10日正式开学)208名学生(实际报到204名)上课的教室,就在七·二一工大院子里搭了近100平方米的简易房,(四周是砖砌的单墙,上面盖的油毛毡),食堂和厨房假借当时轻工学院与七·二一工大的围墙把一条行人不多的通道暂时垛起来,搭了100平方多米的简易房,解决了烧饭、吃饭的地方。七·二一工大的老式瓦房用作学生宿舍。但由于房子太少,从上海采购回来的100多张双层钢丝床也摆得满满的,两张床并排摆着,中间走道很小,走路也不太方便。几个院领导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简易小房子内办公。课桌、凳子因木材紧张,化工局用同样紧张的柴油作为交换条件,请无锡县一家木器厂赶制出来的。这样,尽管条件很差,但200多名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初步解决了。5月4日学生全部报到,我去看望他们时,大家情绪很好,我非常感激全院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我也受到极大的鼓舞。但有一件事使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我去学生宿舍一一看望时,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顿时在我脑子里浮想起35年前的一段情景:那是1943—1945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我在东台县公安局作审讯工作时,每天夜里和早上去查看在押的犯人,走进其房子时,就是这股难闻的气味,那是关押犯人。而现在的宿舍里,住的是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们的接班人!我们怎么对得起这些青年学生,对得起他们的父母——把其子女交给我们?!这时我控制不住感情闸门,感到非常内疚和歉意——流下了眼泪。直到现在,每当谈起这件事,我仍然控制不住这种感情。(15周年校庆座谈会上谈到这段情景时,我的喉咙哑了,流下了眼泪,中断了发言。)当时深感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太差了,但是204名学生还是非常乐观。我想这是时代给他们的磨炼,是他们趋向成熟的表现,因为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经历了60年代初期三年困难时期(全国性的连年灾荒,粮食歉收,蔬菜也长不起来,粮食产量低)素有鱼美之乡美称的无锡每人每月也只供应24斤很差的米,食油半斤,其他方面条件也很差。1963年才开始好一些,66年在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经济也受到严重破坏,他们和全国大批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劳动锻炼,生活非常艰苦,劳动量超过了他们体力上所承受的负荷(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不能想象到那时的艰苦性)。这就培养了他们非常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他们才克服了学院初创阶段的艰难性,为我们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创办开了一个好头。从一定意义上说,为学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二、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在“忍草庵”内诞生
    1978年5月10日,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在“忍草庵”的院子里举行了分院成立和开学典礼。因为没有会堂,会标系在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上,学生拿了凳子整齐坐在露天院子里开会。会上宣布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成立暨开学典礼,全体师生员工为此而欢欣鼓舞,报以热烈的掌声。全体教职工为无锡有一所化工高等学校而高兴,并为在该校就职感到荣幸,204名大学生为有机会进高校深造而兴奋不已。但是,化工分院毕竟是在一个尼姑庵内办学,教室和食堂都是临时用油毛毡盖起来的简易房,教学、生活等设施都非常简陋,只能说能上课、有饭吃、有地方住。因此,在开学典礼会上要求全院师生员工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刻苦学习的精神,进一步学习和发扬延安抗大精神,要在艰苦条件下磨炼自己,培养刻苦耐劳、勤奋学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在我们底子差的国家建设中有其重要意义。全体师生员工正是以这种精神积极工作,努力学习,也因此吸引了许多逛公园的人。他们对在这样差的条件下办起一所高等学校感到惊奇又敬佩,异口同声地赞扬师生们。特别在早晨,许多爬山锻炼的人,看到在半山腰树林中、花草旁许多认真早读的学生尤为感动,他们想停下来多看一眼,但又怕影响学子们的学习,带着喜悦的微笑走去,还不时地回头看望。六月的天气本来是不太热,可是突然来了高温,气温高达38°C,油毛毡盖的教室特别受热,导致几位教师、学生中暑了,学院领导一方面给中暑者及时进行治疗,另一方面赶到附近的中药厂,请他们腾出几间房子给大学生们当临时宿舍。因经费困难买不起电风扇,教师上课时领导和职工给他们送凉开水,冷毛巾以消暑,坚持上课。后因连续高温,省市教育局通知提前放暑假,才使我们度过了难关。下半年开学后又遇到了一次强台风,把简易教室的屋顶油毛毡刮走了,只好再请中药厂帮助,把其会议室让出来作临时教室。化工局基建科在风雨停后,立即组织抢修以保证正常上课。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就是在这些困难中度过了在“忍草庵”内近三个学期的艰苦时光。
三、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为了发展两次搬迁
    无锡化工分院在“忍草庵”内诞生,是省里要求立即招生、开学情况下,以“忍草庵”作为临时应急措施的一个立脚点,其条件还不如一所正规小学。“忍草庵”在惠山的半山腰上,建筑面积小,而且是大小不一的老房子,再加上房子外面的山地又都归锡惠公园所有,也没有一块平坦的土地,学院无法就地发展。正因为这些条件的限制,1978年秋季招生就无法再安排,加上春季(5月初)招生才3个多月,所以1978年秋季就没有招生。但1979年不能不招生,如再不招生,学院就没有连续性,只能是“昙花一现”。在这种情况下,无锡市委决定将化工分院迁往马山(原无锡市“五·七”干校内)。这与“忍草庵”相比,条件好得多了,有两栋四层楼的教室,宿舍的条件也有所改善,有一个宽敞明亮的浴室,师生员工也感到高兴,更主要的为继续招生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省化工厅决定将仍在工厂托儿所内办学的常州化工分院并入无锡化工分院,这时学生有302名。这年新学期开学时,省化工厅厅长胡萃华同志、省化工厅教育处长吴茂林同志、无锡市副市长(分管教育)杨陆维同志到校祝贺,胡厅长、杨市长给全校师生员工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大家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努力工作,勤奋学习。杨陆维副市长还风趣地讲,虽然生活学习条件差一些,但“风景这边独好”,四面环湖,有山有水,空气新鲜,是一个“甲级空气一级水”的读书好地方,逗得师生员工直乐。但是,当时的马山,毕竟还是一个未开发的太湖中的岛屿,虽然通过围湖造田,与陆上沟通了,有了一条勉强通车的道路和桥梁,但路小桥窄,桥梁拐弯处是直角,所以当时有的同志认为化工分院迁往马山,条件虽有改善,但这种道路、桥梁行车太危险,因此不太赞成学院迁往马山。可是,不迁往马山,当年就无法继续招生,化工学院也就没有发展的可能,所以迁往马山是势在必行。化工分院迁往马山后,分院领导正视了当时马山所处的环境,马山本岛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农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虽有一个几十户的古竹小镇,也仅有几家小商店,有这样,没有那样,而且这里的农民没有种菜的习惯,只有把抓到的鱼虾拿到小镇上或学校门口卖,价钱便宜,受到老师们欢迎,但没有蔬菜供应,这对由外地引进、家住马山的老师十分不便,连计划供应的豆制品,在小镇也没有供应。家住马山老师们生活上的不便和困难,学院领导十分重视,采取了些具体措施,蔬菜由学院统一采购,并筛选一下,亏损由学校负责补贴,煤球也是定量凭卡供应的,但马山煤球厂产量少,供不应求,后来学院想办法从城里运来,住在城里老师也经常帮助在马山的老师购菜购物,互相帮助,克服困难。与此同时,每个星期天,学院派专车接送住马山的老师进城购物、看电影、逛公园,这样住马山老师们的生活方面需要基本解决了。但是住马山教师子女上学升学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古竹镇上虽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但教育质量较差,小学为适应农村需要放农假,不放寒暑假,有些小学教师农忙时也务农,这样也影响了我们教师在假期生活的安排,更重要是这所中学自50年代开办以来,没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所以从外地引进的教师普遍为子女前途担忧,说“看来我们的子女真的要扎根农村了”加上学院在闭塞的马山,影响了学院与外地高校的学术交流,为此他们多次向省、市有关方面反映,引起省领导的重视,惠浴宇省长有一次到无锡检查工作,中午趁市委几位领导在场,陪同惠省长检查的省化工厅分管教育的副厅长顾静同志(惠省长夫人)谈了化工分院在马山有诸多不便,希望无锡市委在无锡市城郊找个适当的地方给予安排,但无锡市委几位领导都认为马山是准备开发的地方,在市城郊也难以安排。在这样情况下,惠省长亲自去常州,在征得常州市委领导的同意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在1981年暑假,由马山迁往常州,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本文作者施乐尧先后任过无锡市化工局党委书记、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江苏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摘自1998年3月10日《江苏石化学院报》第149期第二版、1998年3月31日《江苏石化学院报》第150期第二版。


常州大学40周年校庆办公室
地     点:常州大学武进校区文正楼601室
联 系 人:刘  峰   王金立
联系电话:0519-86330078   86330240(传真)
联系邮箱:xq40@cc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