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整版图文报道我校四十载砥砺前行 新时代再创辉煌 教育版头条报道我校内外双修实现人才高质量供给

   发布时间: 2018-05-03    访问次数: 182

    5月3日,新华日报“拥抱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专版以“四十载砥砺前行 新时代再创辉煌”为题图文报道我校四十年来不忘初心,追梦奋进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教育版头条以“常州大学:内外双修实现人才高质量供给”为题报道我校四十年来以OBE理念护航,精准施教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深耕产学研,“地方牌”“行业牌”打出名牌;校地共建,传统文化在校园“活态传承”。

四十载砥砺前行 新时代再创辉煌  


40年前的今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常州大学的前身——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分别在无锡、常州两地应运而生。这所以为国家改革开放重大项目和地方石化产业发展服务为初衷的本科院校开始扬帆起航。4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常州大学已经从草创时的幼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常州大学的诞生开创了常州本科教育之先河,常州大学的发展也沐浴着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以及江苏地方经济跨越发展的春风。40年的砥砺前行,40年的弦歌相伴,常州大学的发展史,既是几代常大人筚路蓝缕、继往开来的奋斗史,亦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一批新兴高等院校蓬勃发展史的缩影。

胸怀责任 砥砺前行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更多的知识青年有机会进高校深造”成为时代的呐喊。伴随着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崛起,江苏需要培养造就大量石油化工技术人才。吴文化的千年积淀,为常大的创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在这“得天时、占地利、享人和”的良好时代背景下,常州大学开启了艰辛而不平凡的办学征程。

从办学之初的2个本科专业,到目前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本硕博培养层次齐全的高等院校,常州大学的这条发展之路走了40年。

重温常大40年发展之路,不难发现,有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始终清晰地展示着常大人的责任和常大人的执着追求。1978年初创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常州分院,后合于无锡分院,落脚无锡马山。1981年,迁址常州,更名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更名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三易校址、四更其名,每一次迁址、更名都标志着学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新老常大人始终坚守在学校实现梦想的每一刻,始终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而杰出地履行历史使命。从1984年开始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直属高校后,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奠定了石化行业特色的基础。

进入21世纪的常大人,发扬“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学校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又相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不断彰显,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常大人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完美蜕变。

不忘初心 追梦奋进

作为中国内地146所高校之一入围2018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在ESI全球最新排名中,综合排名位居内地高校143位;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Nature Index排行榜上目前位列全国内地高校第53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四年位列全国高校前50强,获中国专利优秀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一举夺得特等奖2项并捧得优胜杯;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领域最高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一串串闪光的数据,印证了常州大学办学40年来的发展足迹;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常大人对“责任”校训最生动的诠释,是常州大学充分尊重教育,始终把准地方性大学建设新使命,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保障,积极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着力打好“地方牌”和“行业牌”,为石化行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那一份初心。

围绕“两张牌”,常州大学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学校还以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为基础,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分中心、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和校企联盟。学校已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8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这些年,常州大学深耕产学研特色,做好企业的“科技后院”,积极服务于地方、服务于行业。

常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以地方名人精神为引领,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将优秀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日常教学,让学生在成长、成才、成人的过程中感悟信仰的价值。建成常州最权威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为学生了解常州打开一扇窗;陆续成立以地方历史名人命名的华罗庚学院、史良法学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等;在全国率先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全国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主办“中拉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近年来,“常大正能量”层出不穷:爱生如子、敬业求真、献身西部的“江苏好人”韦忠良,孝老爱亲的“中国好人”马小坤,玉树抗震救灾志愿者张志祥,舍己救人的天津港救援民警陈伟轩,将传统剪纸文化带向世界的“江苏最美大学毕业生”丁浩。

常州大学按照成果导向教育搭建课程体系,强调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改课堂,变实践,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打开建校40年的成绩册,我们看到了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厚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集团公司董事长徐留平……还有数以万计的石油石化行业骨干与中坚力量。

拥抱新时代 接续奋斗

40年,几代常大人薪火相传,勇担责任,追求卓越。迈入新时代,立足新舞台,秉承“责任”校训的常大人将以建校40周年、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契机,再度奏响高歌猛进的号角。“我们将紧紧拥抱新时代,抓住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和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机遇,以更具前瞻性的眼光、更为系统化的思维,更具针对性的改革,聚焦深化综合改革和内涵发展,奋力谱写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常州大学校长陈群说。

经历40年规模扩张快速发展的常州大学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考卷,新一代常大人将明确树立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厘清发展思路,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即未来5年,顺利跨入江苏高水平大学行列;到建校50周年之际,基本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领军型大学的目标;至建校6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发展思路”即在“严”字上锤炼党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化”字上做文章,推进学科结构合理化、对外交流国际化,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高”字上求创新,培育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原高峰型师资队伍、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厚植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优”字上下功夫,创新优质文化品牌、依法治校力取优异成效、优化管理服务、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最终,从立德树人任务深化、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管党治党任务落实等方面推动学校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程纯说,“常大人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依托行业和地方双重特色优势,大力弘扬‘责任’校训和‘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新征程!”

40年与国家改革开放一路同行,薪火传递,常州大学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谱写了华美篇章。相信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常州大学会再次启航,再次开出属于自己的一段新征程!

包海霞  陈虎腾  徐 寅



常州大学:内外双修实现人才高质量供给


在即将迎来40周年华诞之际,常州大学一个“学霸宿舍”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油气储运1428个男生同时考上研究生的消息在大学生中被传为佳话。这是常州大学十年来持续开展学业规划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优良生态的真实写照。

日前,常州大学“传承大学文化续写常大华章”建校40周年系列成果展吸引众多师生驻足,成果展通过专题宣传片、宣传画册、校史展、学院风貌展、校友风采展、师生成果展等展示了常州大学四十年来在人才培养中坚守教育初心,以学生为中心,打造高质量教育,提升育人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OBE理念护航

精准施教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如果把学生比作‘产品’,那么产品质量就是符合需求的程度。”在常州大学党委书记程纯看来,“成果导向教育”意味着学校要打通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校和教师深入把握行业需求,基于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改课堂、变实践,对阶段成果进行评价,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确保育人成效的最终达成。

为此,常州大学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制订了《常州大学本科教学持续改进实施办法》,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办公室,从2012年起便参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学校首个接受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2015年,该校正式开展校内首批认证式专业评估。

去年11月,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在该校成立。作为省内本科高校的第一家大数据学院,“共建方来头不小”是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在共建学院的背后,更有一份“诱人”的共育方案。据介绍,该院将充分整合、引入阿里巴巴集团的资源,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学院还会邀请来自阿里云、百度、IBM、微软等行业巨头的资深工程师现场讲学,引进新一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着力打通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催生了人才质变。斩获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7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在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在近两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3项、银奖1项,2016年被评为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在近三届“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在近两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16年获得华为“专项奖”。2017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深耕产学研

“地方牌”“行业牌”打出名牌

组织4支科研团队与常州龙腾太阳能公司合作,打破国外对槽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垄断,建成国内第一套100米长的太阳能槽式热发电采光示范系统;石化学院与公司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双酚A-环氧树脂联产技术”,该项技术获得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使企业实现年产20万吨……这样的案例,在常州大学数不胜数。

“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常州大学必须着力打好‘地方牌’和‘行业牌’”,常州大学校长陈群认为,学校只有依托石油石化行业背景,精准对接地方和产业发展,做好企业的“科技后院”,才能为产学研培育出更好的发展土壤。为此,常州大学围绕“两张牌”,打造了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个省级工程中心、7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为产学研配备起充足的“弹药库”。

这些年,常州大学的产学研在长三角地区被同行和市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主要得益于学校坚守的“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原则。从2013年起,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以常大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为基础,在全国建立起了9个分中心、9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42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355个产学研基地和398个校企联盟;启动“四个一工程”:选派100名素质好、业务精的博士教授到企业乡镇挂职;建立100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培育100家大型企业为长期紧密合作伙伴,服务100家中小微企业的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做好产学研特色,又会转化为学科和科研优势。在ESI全球最新排名中,常州大学综合排名居内地高校143位;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在武书连中国大学发明专利授权排行榜中,常州大学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4年位列全国高校前50强;在Nature Index排行榜上列全国内地高校第53位。

校地共建

传统文化在校园“活态传承”

20176月,“常大剪纸哥”丁浩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丁浩是常州大学响当当的“人物”,在校期间,他将雷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征故事、“常州三杰”等红色题材“搬上”剪纸,用手工剪出了红色记忆,用创意传播了正能量,在校内外多次举办个展,反响热烈。

学校与地方共建,让传统文化原汁原味走进课堂,是常州大学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20105月,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安家在常州大学的图书馆中,1000多平方米展出了57个非遗项目,成为常州最权威的地方非遗展示场馆,为学生了解常州地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从2012年起,学校陆续成立以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命名的华罗庚学院、史良法学院、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刘国钧管理学院等,将优秀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教书育人的日常。2016年,常州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学生干部和广大青年的价值追求,凝聚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阵地、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创新创业灵感的萌发地。2017年,常州大学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新四军纪念馆等12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签定合作协议,成立全国首家红色文化研究院,盘活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常州大学建校40年来,虽三易校址,四更其名,但其充分尊重教育的初心和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初心从未改变!步入新时代的常州大学,将通过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和互动,以迎难而上不断开拓的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俯下身子务实干的决心,为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梦想奋勇向前!


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mp3/pc/c/201805/03/c475000.html

http://xh.xhby.net/mp3/pc/c/201805/03/c475034.html (编辑 包海霞)



常州大学40周年校庆办公室
地     点:常州大学武进校区文正楼601室
联 系 人:刘  峰   王金立
联系电话:0519-86330078   86330240(传真)
联系邮箱:xq40@cc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