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的三枚校徽
郭文昌
1977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了恢复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11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消息传来,让我重燃上大学的理想。
1977年7月,我从常州市第四中学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常州无线电材料厂做技术工人。1977年12月,我在常州市第十二中学(即今江苏省常州中学)参加高考。1978年3月,我接到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录取通知书。
1978年5月16日,我告别工作了将近一年的工厂,兴匆匆地来到位于常州化工厂内的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报到,我领到大学时代的第一枚校徽。当年校徽的设计独具匠心,上面第一排大字与当时南京化工学院校徽的字体和大小一模一样,只是第二排有很小的四个仿宋字体的常州分院。从稍远地方看上去就像南京化工学院的校徽,也给了我在常州分院艰苦条件下学习一点小小的安慰。
1979年7月份,常州分院撤销并入无锡分院,我生来第一次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无锡分院最初设在惠山上的忍草庵内,后搬到太湖马山脚下的原无锡市“五七”干校。1979年10月6日,我随常州分院93位同学一起,乘坐常州化工厂的工人上下班的厂车,来到马山的无锡分院。随后,无锡分院和常州分院的有机和化机专业的学生按照专业重新分班,我分在化机774班。1979年10月12日,我领到大学时代的第二枚校徽,即“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校徽。
1981年7月11日,国务院批准在常州成立江苏化工学院。由此,我们所有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开始又从无锡搬迁,回到我的家乡常州。1981年9月初,我们开始在位于常州市委党校的江苏化工学院上课。10月15日,我领到大学时代的第三枚校徽,即“江苏化工学院”校徽。由于是国务院批准的正规本科院校——江苏化工学院的校徽,因而使我从内心感到无比的喜悦,也扫除了我入学后三年总感到学校不太正规的阴影,从此我把校徽常常带在胸前。
自从离开大学校园,我们这些校友也时常聚会。说起当年的学习生活,心中充满无限感慨。由于我在常州工作,常怀感恩母校之心,经常抽空回母校看看不断欣欣向荣的变化,时常在想我能为母校做些什么。当年我是1977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入学时年龄最小,与同班年龄大的同学要相差十几岁,如今我已五十多岁,大部分同学已经或即将退休。我的女儿已从名牌大学毕业数年,当她得知我读四年本科却珍藏三枚校徽时,惊叹不已。当她知道我已将校徽捐给母校时,更是觉得很有意义。
当然就拥有校徽数量及其含金量而言,我认为最值得骄傲的,应该是我的大学同学颜惠庚,他在南京化工学院读硕士、在华东理工大学读博士、还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后回母校任教授,因此我建议颜惠庚同学将这一系列珍贵的校徽捐给母校的校史馆,给后面的校友作激励。
校徽就是学校历史的组成部分,能引起曾经带过校徽师生的深深回忆。由此我联想并诚恳地建议常州大学领导和校史馆老师将学校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校徽、校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各种荣誉证书,各种所发的奖品进行公开征集和整理,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加以排列和展示,成为学校历史的见证。同时我也建议学校尽快编写和出版《常州大学志》以及建立常州大学校史馆,让学校师生从校史中汲取营养,从而让历史蕴含价值,让光荣成就常州大学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枚校徽
注:作者系原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77级学生